心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时间:2017-11-22 12:00:00 来源:作者:
1.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心理学人才。具体体现在:掌握心理学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的基本能力,能面向特定对象和人群开展心理和行为科学研究,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开展人员测评、选拔和培训,从事各类产品用户体验和设计研究。2. 毕业要求
在规定年限(4-6年)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完成178个学分,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掌握数理基础知识及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技能,熟悉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心理学应用领域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A 思想道德素质
A1 正确的社会与人生价值观
A2 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
A3 健全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素质
B 人文精神与情怀
B1 文化传承
B2 广阔视野
B3 教育关怀
C 数理基础与心理学科学研究
C1数理科学基础
C2心理学科学研究
D 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
D1心理教育与咨询专业知识
D2人才测评与职业指导专业知识
E 应用心理学专业能力
E1心理学应用研究能力
E2心理教育与咨询技能
E3人员测评与职业指导技能
3. 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心理学类本科专业通行的《心理学专业规范》,及《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等行业标准,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满足规范推荐学时、学分要求,课程设置符合通用规范和行业标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四大模块。 3.1 课程设置
3.1.1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构成本科学生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基础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心理与健康、军事、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全校每位本科生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 3.1.2 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体现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组织的需要,夯实和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两类:一类是跨一级学科开设的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一类是一级学科范围内共同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原理、大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等类型。专业主干课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科学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反映学科专业特色并形成竞争优势。包括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高等数学基础、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与行为测量、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和社会心理项目实践、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异常心理与诊断、咨询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测评与选拔等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包括心理实验及统计项目实践、心理学科学方法应用实践、心理学研究前沿项目实践、心理学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E-prime软件应用、心理教育与辅导项目实践、组织与人事心理项目实践、应用心理学教育或专业实习、心理学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应用心理学论文答辩、应用心理学毕业实践、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是在满足各类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体现分类培养目标,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设置。专业方向课程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并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同时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程。
3.1.3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人文素质与社会知识、艺术创作与审美、科学与技术素养等类别。通识教育课程属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原则上必修跨学科特别是文理工交叉选课。每位学生必须修满9.5学分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包括2个学分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技能活动,经学校认定后可抵充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具体认定办法按照《湖南科技大学本科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实施暂行办法》执行。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移动学习等多种网络化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3.2 实践环节
3.2.1 实验
课程教学实验分为课内设置的实验实践课,以及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内设置的实验实践课,重在重复、验证和应用对应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重在运用相关理论课程群的知识联系指导实际操作。课内设置的实验实践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咨询实务实践等;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心理学基础项目实践、心理实验及统计项目实践、心理测量与数据分析实践、教育和社会心理项目实践、心理学科学方法应用实践、心理教育与辅导项目实践、心理学研究前沿项目实践、E-prime软件应用、组织与人事心理项目实践、心理学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毕业实践等。 3.2.2 实习
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实践环节按心理学专业核心知识的相关要求安排实践单元,可重点选择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内容。
课程实习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心理咨询实习、科学研究实习等与专业方向有关的课程实习实践单元。
毕业实习环节,学生可以选择进行教育实习或专业实习。教育实习主要是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相关工作,为毕业后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奠定基础;专业实习主要是从事心理咨询、人力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为毕业后从事非教师职业的相关工作做准备。
3.2.3 课程设计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实践单元按专业方向安排相关内容。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几个类别:(1)工具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要求操作计算机软件完成某项任务,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程设计,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等;E-prime软件应用,要求开发一项实验程序等。(2)教育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要求设计课程教案和拟定教学计划,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训练等,要求提交一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案。(3)咨询和辅导类的课程设计,一般是要求拟定一份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方案和计划。如心理咨询实务、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4)人员选拔与测评类课程设计,一般是要求提交一份针对某职位的招聘方案和计划,如人才测评等课程。3.2.4 创新训练
以知识体系为载体,在课堂知识教育中进行创新训练;以实践体系为载体,在实验、实习和设计中进行创新训练;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提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目标,构建创新训练单元。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等。本专业为创新训练所设置的奠基性课程有: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心理学研究前沿项目实践等课程。3.2.5 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检验毕业生是否具备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选题原则按照通用标准执行的前提下,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需结合心理学问题,体现综合性、先进性,难度和工作量适中,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应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位教师同年度实际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正文写作、结题答辩和专业文献翻译等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
4. 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历的专兼职教师。承担本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2人/每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应多于10名。(2)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少于7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70%。
(3)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5. 支持条件
(1)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运营良好。(2)立足校企合作,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实习的要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有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兼职指导老师和必要的资料档案。
(3)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且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4)教学经费投入充足,校拨经费专款专用,能够满足专业日常教学运行与管理需要。